中国篆刻

2024-06-05
0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秦汉篆刻极盛。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

而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印章艺术,是中国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集历史、文学、哲学、美学、文字学、训诂学、鉴藏学以及书法与镌刻技法于一身,“方寸之中的大千世界”。篆刻与书法是“中国艺术孪生姐妹”,“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书法与篆刻相辅相成,篆刻与书法、绘画艺术想通,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篆刻的起源,篆刻就是把文字和图案用锐器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它又称为“玺印”“印”“印学”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记载事迹,已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称为甲骨文)。

这就形成了刻治印章的一个序幕。在《左传》中襄公二十九年说:“季武子取卡,使公治问玺书,追而与之。”(玺书,即盖有印章的公文)襄公二十九年系景王元年(公元前544),相当于春秋时期中期。从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墓出土的古玺看,是当时巴国地区的一种古玺,考古学界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

篆刻的兴起应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由于生产力不断提高,土地私有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和宗法的瓦解,使周王室趋于没落状态,各诸侯(齐、楚、燕、韩、赵、魏、秦)摆脱了对周王朝的依附地位。这些新兴的统治者们,把一切政治、军事、经济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机构。国君授予臣下政治、军事、经济权力时,就需要一种信物,作为授予权力的凭证。

这种成为凭证的东西,当时在军事上称虎符,在政治上即是。国君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印;罢免官吏或使宫吏辞职时,要把官印收回。官府发布命令和来往公文,都要盖有官文印,才能有效。如果官吏丢失了官印,也就等于丢了官职。这一时期的印以青铜质地为主。

到了秦汉时期是篆刻发展的极盛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在此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讲究均衡严谨和装饰效果,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的手法和富于变化的构图形式,线条以挺劲浑厚古朴,气势雄强为主要风格,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篆刻趋于瘦挺方直,率意为之,不及汉印精整严谨,沉穆雄浑。但比期印意形式更为丰富,印文中有多字印,形制上有多面印,篆体上有悬针篆印,形式上有肖形印、鸟虫篆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艺术逐步走向衰退,印音透出一种衰落的草率和粗野。主要表现在:印文乖谬,形制紊乱,錾凿粗糙,导致了这一时的篆刻败落不堪。

到了唐、宋、元时期,篆刻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才出现了转机。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隋唐宋元时期官印治印印文全为朱文,无一例外。入印文字书体比较随意,或小篆、或缪篆、或隶书、或楷书,后来出现一种“九番篆”。隋唐宋元也是篆刻的转化过渡时期。出于鉴赏收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实用的玺印开始向篆刻艺术发展过渡。印章与书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元时代印音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蒙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

到了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下一篇:中国珠算
上一篇:中国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