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

2024-06-04
0

影戏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者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现今,我国各个地方的皮影都各具特色,但制作程序相近,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要经过3000多刀的手工雕刻,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的精美皮影。这项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



皮影的制作


  • 选皮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 制皮

通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牛皮:净皮交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

  • 画稿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成为样谱,这些设计稿世代相传。

  • 过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画。

  • 镂刻

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祆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 敷彩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以陕西皮影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

  • 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     

  • 缀结完成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不同地域皮影戏特点


(一)北京皮影戏

北京皮影戏自明代正德年开始出现,形成期较长,表现手法独特,表演、声腔、造型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其声腔吸收北方昆曲、京剧、曲艺等的声腔曲调,自成一格;表演手法夸张,注重动作细节:如影人照镜子、流眼泪、梳妆打扮等都表现得十分真切。

北京皮影戏影人


北京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路宝刚

(二)东北皮影戏

东北皮影戏以满洲皮影为基础,原料多为驴皮,造型富于变化,线条复杂、纹饰多变,着色以黑、红、绿三色为主,用浓、淡、含、露的手法并以重点、轻描结合方法描绘。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锦州皮影戏、望奎皮影戏和龙江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反映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复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国超教小朋友演皮影

凌源皮影戏属于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

盖州皮影戏唱腔委婉动听,明显带有辽南民歌的风味,唱词格式规范,风格自然流畅,唱、念多使用盖州当地民间土语,伴奏乐队文武场齐全,主奏乐器是当地自创的梧桐四胡。

盖州皮影戏

岫岩皮影戏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演唱时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演则吸收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法,围绕剧情刻画人物。

岫岩皮影戏武场乐器

锦州皮影戏唱腔吸取了唐山皮影和东北皮影的艺术精华,高亢嘹亮、字正腔圆、大方自然。

望奎皮影戏融合了冀东民间小调和双城皮影戏的外调及杂牌子曲牌,有“两合水”影腔之称。

望奎皮影

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具备独立的演出形态、演出剧目、表演手段和传承谱系的皮影戏品种,号称黑龙江皮影戏的“江南派”。

龙江皮影戏各类历史文献、剧本

(三)内蒙古皮影戏

内蒙古皮影戏因受草原文化影响,原料以羊皮为主,镂刻以推刀见长,影人造型高大,线条粗犷,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外涂清漆,色彩沉稳亮丽。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源于河北滦州,在皮影戏演唱的实践中,艺人们为适应民族杂居群众的审美需要,主动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其中,蒙古族艺人也加入到皮影艺人行列。

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国华在表演皮影戏

(四)河南皮影戏

河南皮影戏以豫南皮影为特色,其中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豫南皮影制作主要采用黄牛皮雕刻,头茬造型粗短古拙,线条粗犷,风格质朴简洁。影人颜色多与朱仙镇木版年画配色相似,颜色纯度高,喜用对比色。在表演方面,唱词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多体现豫南和江淮地区农谚、笑话和歇后语等。

罗山皮影戏演出


桐柏皮影戏演出

(五)浙江皮影戏

浙江皮影戏以传统海宁皮影代表。海宁皮影戏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影人,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少夸张、近实像,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唱腔以“弋阳腔”和“海盐腔”为基调,曲调高亢激昂、节奏明快悠扬。因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所以海宁地区皮影常演“蚕花戏”,也称作“蚕花班”。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宁皮影戏影人头部


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坤荣演示皮影戏

(六)湖南皮影戏

湖南皮影戏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影人多为“纸偶”,影人制作手法吸收了剪纸、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雕刻刀法丰富,虚实结合,繁简相映。湖南皮影戏脚色行当齐全,各行当又有进一步的分类,如旦脚细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表演时细腻传神,动作性很强。

湖南皮影戏“哪吒闹海”

(七)湖北皮影戏

湖北皮影戏中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江汉平原皮影戏、云梦皮影戏。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影人以影大见长。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传统音乐《四面楚歌》,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民间曲调。

江汉平原皮影天官头部造型

云梦皮影戏兴衰更迭,延绵至今,云梦县全县26台皮影戏馆主要分布在全县和邻县市的茶社演出。云梦城关是皮影戏馆最多的地方,从南到北有5家皮影戏馆。保留剧目有《斩钦差》、《山娃与凤凰仙子》、《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

云梦皮影戏影人服饰

(八)云南皮影戏

云南皮影戏以腾冲皮影戏为特色,腾冲皮影戏俗称“灯影子”、“皮人戏”,影人称为“靠子”。用牛皮雕刻,手法用圆线较多,镂雕精细,古朴生动,少数民族风格特征明显。

腾冲皮影戏“靠子                           “靠子”制作

(九)山西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山西本土皮影戏,影人、唱腔和影窗区别于山西其他地区。孝义皮影戏影人先后以羊皮、驴皮和牛皮材料制作,尺寸从原来的“二尺影”(约58-60cm)缩至“五尺影”(约42-48cm)。在唱腔上,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孝义吹腔”。影窗以麻纸糊窗作屏,经过严格的工序,达到平整无皱的效果,然后凭借悬吊在纸窗周的麻油灯亮影,所以也被称作“灯影儿”、“纸窗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孝义皮影戏

(十)青海皮影戏

河湟皮影戏在当地被称为“影子”或“皮影儿”,主要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汉族聚居区。影人造型特征为头大、腰细、袖宽,尤以脸部造型丰富,有“空脸”、“净脸”和“肉脸”等,分稍子(头)和身子两大部分。唱腔有专门的弦索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形成了独立、成熟的板腔体声腔体系。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湟皮影戏影人


河湟皮影戏表演

(十一)陕西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中华县皮影戏、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陕西皮影戏以“净皮”和“灰皮”的牛皮为制作影人的材料,影人镂刻细密,擅长于刻画宏大场面。

皮影戏(华阴老腔)表演


陕西皮影宫殿一角

陕西皮影戏的主要特色在唱腔上,华县皮影戏被称为碗碗腔,声调婉转缠绵、细腻幽雅;华阴老腔刚直高亢,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的渭水船工号子曲调,独擅檀板的拍板节奏;阿宫腔旋律不沉不燥,清悠秀婉,擅长描绘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弦板腔以弦乐和敲击乐器“板子”互为搭配,形成了浑厚、清脆的特色。

陕西皮影云朵子

(十二)甘肃皮影戏

甘肃皮影戏中环县道情皮影戏和通渭影子腔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项目名录。

环县道情皮影戏深受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影响,其价值重点表现在道情音乐唱腔上,有“伤音”和“花音”之分,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

县道情皮影戏影人帽饰

通渭皮影戏的唱腔为“影子腔”,也称灯腔、灯影腔,是秦腔融入通渭道情小调风格的特殊演唱形式。

通渭影子腔皮影戏影人和道具

(十三)河北皮影戏

河北皮影戏以唐山、冀南、河间、昌黎、乐亭、沙河为特色。

唐山皮影戏影人用驴皮制作,在蜡板上镂刻。唱腔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板腔体见长。

唐山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造型古朴,皮影表演通俗易懂,保持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

河间皮影戏造型方面体现出我国西部皮影的特点,剧本、唱腔、演出等诸多方面则与北京西派皮影戏同脉同宗。河间皮影戏的唱腔被称为“老虎调”,有“大悲调”、“小悲调”、“平安调”等曲调,风格粗犷奔放、醇厚朴实,演唱时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其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使用板胡、二胡、笙、笛等乐器,武场则使用板鼓、阴阳板、锣、镲等乐器。

河间皮影

昌黎皮影戏是冀东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昌黎民歌为素材,悲时如泣如诉,乐时说而似唱,充分反映了昌黎人的喜怒哀乐。乐亭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等乡土韵唱,其唱词和念白,均是纯正的乐亭语音。

沙河皮影戏在表演手法上,唱腔包括老怀调西调、平调、梆子腔等,融汇冀南民间音乐、方言和山西梆子腔,粗犷豪放,保留俚俗语,别具韵味。

(十四)广东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具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戏演出幕后

(十五)山东皮影戏

山东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泰山皮影戏、济南皮影戏和定陶皮影戏。

泰山皮影戏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其影人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

泰山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表演声情并茂,一人负责操作和说唱,一人负责伴奏。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劝善念经的唱腔,后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五音戏、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戏曲音乐,形成了清新流畅的曲调。

定陶皮影戏又名“隔纸说书”,是由明代山西移民传到定陶的古传皮影戏,唱腔融汇了其他地方戏曲、曲艺及民歌小调等多种艺术因素,音乐形象丰富,极富表现力。


定陶皮影戏

(十六)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主要流行于以阆中市为中心的南充、广安等地区。影人的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融合当地山歌、小调和佛教、道教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体。

四川阆中皮影戏

上一篇: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