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2024-06-03
0

来源: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2008614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4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历史渊源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人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人的宗教仪式歌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从古代到现代,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自己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乐舞盛行于朝鲜三国时代,即高丽、百济、新罗时代,由于具有鼓舞生产斗志和欢乐喜庆情绪而成为朝鲜半岛普遍流行的民俗乐舞,在朝鲜半岛几乎每一村庄都有自己的农乐舞队。

19世纪末,朝鲜人口大量迁入中国东北三省,该乐舞也随之传入中国。延边是中国东北地区山清水秀景致宜人的好地方,大批迁徙过来的朝鲜人在此安家落户,开发稻作,很快延边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水稻生产区。在开发延边地区稻作田的同时,农乐舞成为伴随劳作的重要精神工具,此后又广泛流传于其他朝鲜族聚居区,除农时季节、岁时节日中跳之外,还在其他活动,如摔跤、夺农旗、拔河等比赛中表演,成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生命力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

20世纪50年代,舞蹈家赵德贤对活跃于田间地头的象帽舞做了改编,并将其搬上了舞台,对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舞蹈特色


  • 主要分支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农乐舞最早起源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其中以象帽舞和乞粒舞最具代表性。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来源:盘锦市图书馆数字资源系统平台

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象帽舞是中国朝鲜族的代表性舞蹈,应当妥善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来源: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乞粒舞,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白衣民族的特点,如喜穿白衣而舞,男舞者头系白布巾、身穿白色短上衣、穿肥大白色灯笼裤。女舞者穿白色短上衣、白色长裙、白色勾鞋;女青年梳一根辫,中年妇女梳发髻,老年妇女头扎白头巾。

舞蹈的手臂基本动作有:围腰手、横杠手、斜上下手、扛背手、绕扛手、斜上甩手、翻腕弹手、耸肩、弹肩等。

舞蹈的基本步法有:沉颤步、垫步、交叉步、点步、前后踢步等。

此外,每一角色还有自己的基本动作,从不同角色的基本动作体态来看,沉颤步、扛横手为代表性动作,这两个动作均来自稻作生产劳动,沉颤步源自栽秧动作,而扛横手源自甩秧苗动作。

  • 表演形式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转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象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的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双层舞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来到场中,表演自已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多通过家族传承。

来源: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传承价值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乐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结语


朝鲜族农乐舞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展现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反映了农民祈求丰收、吉祥的愿望和尊重自然的思想,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至今依然是朝鲜族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广泛持久的社会需求,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标志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乐舞完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经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在我国民族歌舞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