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24-06-03
0

项目概述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即以宣纸为制作对象,以制作过程中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环节的知识与实践为核心内容,以安徽省泾县为主要流布区域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宣纸产地主要分布于泾县,以当地和周边地区生长的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经百余道工序加工制成,具有优良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是书画、裱拓、水印等传统艺术的优良载体

1 宣纸成品

宣纸是中国手工纸在流播过程中注入地方元素诞生的特色纸种,随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社会对宣纸的需求量显著增多,其知名度、产业规模和从业人数也不断扩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成熟。

2 青檀树皮加工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形成及其生命力的长久延续,与泾县及周边地区优良、适宜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充足的光照、优质的水源、四季分明的气候、理想的原材料生长环境,为宣纸的生产制作和宣纸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长期传承实践,宣纸制作中的原材料选用加工、成纸制作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宣纸具备百折不损、墨韵万变、不腐不蛀的优良品质,是展示传承东方水墨艺术意境与神韵的最佳载体。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沙田稻草加工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112月,包括2名国家级、7名省级、3名市级、9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传承人队伍,以及为数众多的宣纸行业从业者,均积极开展有关该技艺的传承实践,在泾县当地,相关从业群体规模在5000人以上。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证书


环境


泾县,今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域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为宣纸原料长达一年的户外作业提供了理想的气候条件。

5 泾县自然环境

泾县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呈“二起一伏”的特征,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称谓。东西为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是宣纸制作原材料——青檀树和沙田稻草的理想生长地。该地域所产青檀树皮皮质嫩,沙田稻草草杆柔韧,二者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成浆率高。

6 工人们在晒滩上摊晒

时,优质的水源也是泾县宣纸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又一重要因素。县域内有大小河溪百余条,水源充足,水质清澈、凉滑,适宜制作宣纸。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泾县志》中载“游马山,由百花尖山中出,而北趋至此。高险不可升,旁有枫树坪,广数百亩,周围以石垒寨(相传晋桓彝建,尝屯军于上)相连有桃花洞,上悬绝壁,下临清泉,暮春桃花波绿,溪山回映,不减武陵。甘坑、密坑二水出焉‘取甘水以造纸,莹洁,光腻如玉,泾纸称最’达乌溪。”可见,至少200年前,古人已发现水源对制作宣纸的重要性了。

7 山坡上连接成片的晒滩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泾县发展宣纸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也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实践与传承提供了充分保障。


历史沿革


宣城,古为宣州,据文献记载,此地早在唐朝即有纸张产出“宣纸”一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在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其中《论画体工用拓写》一文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迄今发现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献。此外,《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上也记载了宣州贡纸笔的信息。

宋代是宣纸的大发展时期《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意思是宋代将外地使用宣纸的制作方式制纸,每年制作五万番,而明令官署间的平行文无论大小都不允许使用宣纸。由此可见,宣纸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8 泾县宣纸厂历史图片

宋元时期,中国书画史上开始出现大写意的绘画风格,并于明代发展形成大写意画派,对纸张表现笔墨层次、韵味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与宣纸及其制作工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明清时期,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并与当前活态传承的技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泾县志》记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自泾县宣阳都槽户制造,差官领解。”同期的《宁国府志》(泾县上级政府为宁国府)上记载岁办解纸脚价银27两,由都察院拨付。清顺治十三年(1656)的《泾县志》有着同样的记载。乾隆十七年(1752)《泾县志》上载每年朝廷需拨付3万多两银子到泾县购纸。由此可见,泾县至少在200年的时间内,已成为朝廷的造纸重镇。清雍正以后,宣纸产量开始扩大,除朝廷所需外,宣纸自由贸易开始发展,在北京、上海、汉口等地逐渐有了宣纸商帮。在宣纸技艺的传承中,泾县县东汪氏从北宋年间开始以制作宣纸发家,形成宣纸世家。县西曹氏从元代迁居到泾县后,逐渐以生产宣纸为生,形成另一大宣纸世家。此外,还有赵氏、朱氏、吴氏、诸葛氏等家族,生产均颇具规模。咸丰、同治年间,受战乱影响,泾县“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宣纸生产濒临绝迹。同治后,宣纸业开始复苏,至抗日战争时期,再次萎缩、衰微。

9 捞纸后等待扳榨的湿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宣纸业得到恢复并空前发展,经营方式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及国营。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迎来了新的春天。

随着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项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被更多人所熟知,对其的传承保护工作也被纳入了国家文化事业乃至国际间保护合作机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分布区域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分布区域是包括作为宣纸原产地的泾县的整个县域范围。此外,宣城市部分县市区及宣城市周边地区,古代也有宣纸生产,但以泾县制作的知名度最高,《宁国府志》上载“泾人所制尤工”。

泾县位于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上游,处于长江南岸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旌德县毗连,西与青阳县交界,北与南陵县为邻,青弋江为境内主要河流,古称泾水,亦名泾溪、泾川,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出芜湖入长江。全县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人口35.3万,辖9镇2乡132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设在泾川镇。

泾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荟萃。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官宦众多、文风昌盛闻名。

10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

泾县所产宣纸,其品质得到海内外广泛公认,分别于1995年、2006年、2009年被中国农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中国“宣纸之乡”。

根据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关公告,国家对宣纸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域范围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现辖行政区域。2005年,国家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重要价值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实用价值

造纸术荣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中重要原因是纸张的制造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书写史,进而影响到以书写、绘描为核心形式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类别的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造纸术的重要构成,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实践,为中国人提供了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活跃、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是其实用功能与价值的最佳体现。

11 四丈宣的捞纸过程

  • 文化价值

得益于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原材料选用、处理和成纸制作方法,宣纸具备良好的润墨性和耐久性。笔力轻重、技法不同、墨量多少,在宣纸上均可得到体现,层次分明,质感突出,变化细腻,是展示和传承东方水墨艺术意境与神韵的最佳载体。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长期以来,宣纸及其制作技艺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宣纸“纸寿千年”的特性使得众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都借助于它而得以传承至今,使我们能够在今天回望历史、追溯过往,领略先人在文史、书画等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不断传承实践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2 晒纸

  • 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宣纸业是泾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带动解决了当地社区和个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大量出口,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宣纸为基础生产开发的相关加工品、衍生品,满足了人们更多的日用需要。

13 剪纸工检验宣纸质量


14 剪纸

  • 工艺价值

纸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很高。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结语


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能够独步世界艺术之林、为世人所推崇,与宣纸这一特有载体密切相关,两者相得益彰。其所蕴涵的文化和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及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体系的有力支撑下,在全社会自觉关注、爱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必将在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工匠手中永葆活力,走向未来。

上一篇: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