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仁,即藏语中的“热贡”,意思是金色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在这片安多藏文化源生地,到处有寺院、佛堂。正是受佛文化影响,热贡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01历史起源
热贡艺术发源于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经过一百多年的灭绝后重新兴起,也就是藏传佛教中经常说到的“后弘期”。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起伏,藏传佛教的美术风格发生了转变:不再专注于“本真”风格,而是在对本土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向符合当地审美习惯的方式变化。
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繁多,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
由于热贡地区聚集着不少少数名族村落,自发源起,村落中的男子们基本都接受过来自这种民间佛教绘塑艺术,而他们往往又游走在青海、西藏、印度、缅甸等地区,在接触当地文化后,将之融入到热贡艺术中,从而令热贡艺术形成了独特风格。
公元19世纪后,热贡艺术还与近现代艺术接轨。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追求装饰趣味,从业者经常大量用金,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同时,这一时期,热贡艺术优秀作品频出,走向国际。
02艺术分类
热贡艺术,指的是热贡地区的非遗文化艺术,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唐卡、泥塑、图案、堆绣、木雕等。
唐卡
卷轴画在藏语中发音为“唐卡”,因此唐卡其实就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通常用彩缎装裱而成。由于热贡有藏传佛教的背景,因此唐卡大多围绕此进行创作,较为常见的有释迦牟尼、无量寿、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
这种画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绘画技巧上,它融合了工笔重彩,一般会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而在构图上更青睐散点透视。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泥塑
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砖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
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塑像造型完美生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服饰衣褶既简练流畅,又富于质感,既玲珑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又鲜艳协调,使单色泥塑和彩塑统为一体。
图案
图案是依附于建筑物、室内摆设、日常用具而存在的装饰艺术,多见于佛教寺院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已跳出了佛教艺术的范围。从宗教法具、日用器皿到地毯、织物上的装饰,处处琳琅满目,其特点是具有更加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民族色彩,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堆绣
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是刺绣和浮雕相结合而出现的新艺术。而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
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种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务、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
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由于主体佛像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
木雕
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
佛像一般分为单色木雕和彩色木雕两种,且有俱佳俱作,风格多样,刀法婉转劲利,刚柔相济,极富变化,民族特色浓厚,在热贡木雕艺术中独具一格,名扬天下。
03未来传承
2006年,热贡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热贡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为主,由于历史上的热贡艺术品不追求署名,好多历史精品佳作不知作者,其师承关系只能追溯到近代以来。目前,热贡艺术的传承人有桓贡、罗藏旦巴、夏吾角、娘本、西合道、启加、更登达吉等。
现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约2000余人,热贡艺术文化产业公司3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热贡艺术与地区旅游相结合,相信未来热贡艺术还会持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