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是阿尔泰山一带诸多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演唱方式,歌手通过有效控制自己的咽喉,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包含一个持续的低音和上方一个流动的旋律。呼麦的声音充满了神秘感和原始的力量,在声乐艺术领域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位置。
呼麦是蒙古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名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01分布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国、图瓦共和国等也有这种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
02起源
蒙古人认为,呼麦是他们的祖先模仿深山中的瀑布声而形成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有的人认为呼麦是古代成吉思汗时期宗教信仰萨满教,宗教在祭天以及祷告经文的时候所采用的低沉的低音呼麦领唱以及朗诵经文,这种低音呼麦刚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契合;还有人认为古代蒙古人因为热爱骑射,性格英勇善战,所以在征战前多要齐声合唱鼓舞士气,或者是在猎物收获丰富时用合唱来表达喜悦之情,这样齐声合唱的方式由于所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显得气势磅礴,后来大家进行钻研所以形成了呼麦。
03分类
蒙古国的著名呼麦表演者将呼麦分为唇音呼麦、硬腭呼麦、鼻腔呼麦、喉腔呼麦、胸腔呼麦等;著名呼麦手曾格道尔吉将呼麦分为低音、基音和阿尔泰哨音呼麦;图瓦自治共和国将呼麦分为三种风格,分别是喉音唱法的呼麦、假声带唱法的阿基拉以及哨音唱法的西奇。
04发声原理
(1)共鸣腔
人体主要的共鸣腔有胸腔、口腔和头腔。在歌唱中,因为对音高要求的不同所以使用共鸣腔的比例也不同。通常唱低音时,胸腔共鸣所占比例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被用得最多,唱高音时主要靠头腔共鸣。呼麦中的低音是纯粹的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哨音则是声带振动以及口腔混音共同完成的,受口腔形状、舌头位置变化的影响,一部分声音被分流经过二次共鸣形成哨音。
(2)声带
声带位于喉腔中部,组成部分是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声带结构左右对称。声带又称为声壁,是人体的重要发声器官。假声带和真声带相互平行,假声带位于真声带的上方。通常人体讲话的发声是由真声带完成,假声带在说话时并不参与发声。因为假声带和真声带离得很远,所以对气流不造成影响。在演唱泛音的时候主要由假声带发声。在唱哨音时,真声带每次振动的过程中声带打开的时间变短,闭合时间变长,假声带之间的间隙较小,所以会不断地冲撞假声带,同时彼此紧靠的真声带也会在声带振动时受到撞击,所以能够产生高频的泛音,高频泛音经过声道滤波将某一个泛音凸显,也就是我们在歌曲中听到的旋律,真音越低,哨音就越明显,音色也会更美。
05传承
呼麦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特殊发音方式,曾一度面临绝迹的危险,所以传承和保护呼麦尤为重要。有音乐家表示它是人类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也是最具有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被称为“活的音乐化石”。我们应多普及呼麦的知识,避免呼麦这种神奇的艺术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