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伊玛堪

2024-05-30
0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什么是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有的认为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

伊玛堪这一古老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成为了这个民族传承自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重要形式,它承载着赫哲人的生活世界与历史记忆,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它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虽无乐器伴奏,但说起来合辙押韵,很受群众欢迎

赫哲族伊玛堪在说唱的时候,每一步的开头时歌手都先拉个长声说句“赫哩啦——赫哩啦——”这是伊玛堪的惯用套语,相当于汉语讲故事用的“话说”“却说”“且说”之类的词语。一定的场合唱,然后歌手就是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所以说伊玛堪说唱就是从说白入手

由说白转入起唱以前,都要把最后那句末尾的字音拉长几个拍节,如同叫板一样,随后,便唱起“赫哩拉调”。什么时候讲述,什么时候唱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节叙述是说,主要对话是唱。一定的场合要唱,如主人公遇难、作战求救、哭述衷肠、欢庆胜利等,就用歌唱形式来表达,一句话,凡是喜怒悲欢最动感情的地方,都要唱。唱的曲调也不一样,老头唱的、妇女唱的、小伙唱的、小孩儿唱的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调,各种调演唱时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由唱转为说白,一般用“啊啷——”起兴,也有用“额乞合希——安切,啊日那——”来结束唱段的。就这样,一说一唱地重复下去,循环不止,直到把故事说唱完。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



▲图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与舞蹈《赫哲神韵》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伊玛堪的唱词都有衬词,每个歌手所用之衬词各有不同。常见的如"嘎哪呀哈尔哪"等。


伊玛堪的唱腔曲调


伊玛堪的语言既古朴平实,又讲究合辙押韵,其唱腔高亢嘹亮,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

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历代讲唱人在【赫尼那调】这个基调之上,又演化出男调、女调、老翁调、少年调、欢乐调、悲伤调、叙述调等,有时还掺杂着萨满调,所以讲唱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因而世代传承,从未中断。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

而相对于唱腔来说,伊玛堪的曲调则比较单一,多以叙事调为主,讲究押头韵,兼顾尾韵。程式化叙事是传统方式表征,讲唱常有即兴发挥,同时取决于故事讲述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


伊玛堪的作品



伊玛堪的篇幅巨大,现已采录下来的每部都在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之间。其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降妖伏魔、追求自由和歌唱爱情的,还有讲述萨满求神、渔猎生活、及风土人情等。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尽管篇幅大、篇目多,但故事情节全都围绕着众多的莫日根这些主人公展开。这些莫日根贯穿伊玛堪的全篇,是被全力描述、反复歌颂的英雄形象。这一民族的象征性人物同其他史诗的主人公一样,有着神奇的出生经历,并且在童年时代都有着苦难的遭遇。他们在历次劫难中被千锤百炼成意志坚强、力大无穷、懂文韬、有武略、重情义的英雄好汉。几乎每部伊玛堪的情节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展开,即莫日根为拯救被异族部落掳获的父母而进军远征,而那些异族部落的首领也个个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在长期的征战中,这些莫日根们既能借助神力呼风唤雨,变幻形体,将对手搏杀,又能与友善的部落讲和结为同盟,获取最终的胜利。


女性的形象也出现在每一部伊玛堪中,她们多为英雄莫日根的妻子。这些女性美丽绝伦、睿智善良、嫉恶如仇、法力无边,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这些半人半神的女性总是在英雄们危难之际突然出现,帮助丈夫脱离险境战胜强敌,如果哪位英雄不听妻子的规劝而一意孤行,则难逃灭顶之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伊玛堪在后期又陆续形成了一些集中反映赫哲族历史进程、社会状况和精神状态,多方位呈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本土宗教的自然崇拜、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以及赫哲族的习俗民风的作品,如《安徒莫目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等。

除此之外,反映赫哲族渔猎生活、爱情故事和赞颂美丽富饶家乡及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勇敢智慧的作品也占游一定的比例,主要作品有《抗婚》《木竹林莫日根》等。现如今伊玛堪现已采录下来的有50余部,其中《满斗莫日根》说唱可达8-9小时。

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的表演情景



对于赫哲族人来说唱赫哲族伊玛堪是经常的事,平常谁家盖房等一些事,都互相帮助,大伙转圈坐着,喝起圈酒来,有的讲,有的唱,有时会通宿的唱,唱的内容都差不多,都唱伊玛堪。过年过节也唱,大家在一起热闹几天,唱赫哲族伊玛堪。在赫哲婚嫁的时候,要说唱伊玛堪助兴,唱的最多的是《祝福歌》,祝福新婚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在村屯上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情景是这样的: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来的人多,三间屋子两铺炕,炕上人都坐满满的。像娶新媳妇这样的红事是当天晚上就开唱,热闹非常,不管男女老少,整夜地唱呀,说呀。那时候唱伊玛堪,不是像现在现学现卖,都有点底蕴,脑子里都有点东西,点谁名谁都能唱出点儿。老太太唱,老头唱,小伙子也唱,各有各的调。像这些时候都是成本大套的唱。   



在捕鱼汛期,赫哲族人要在一起祭祀江神、水神和火神,然后让歌手讲唱赫哲族伊玛堪。每天晚上讲唱关于莫日根的故事。赫哲人认为,伊玛堪不仅仅是讲给大家听,它更是一种传统,一种礼仪。每天晚上讲唱之声不断,演唱者一般都是男歌手,内容主要是歌颂打鱼的英雄故事。听的人很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成一圈,中间点篝火,歌手们在篝火旁一边喝白酒,吃烤鱼,一边说唱赫哲族伊玛堪。


除此之外,也在鱼滩地、沟地、船上、庭院里等地随时随地说唱。这时也不唱成本大套的、从头到尾的,也可以哪段热闹就唱哪段。



国家对伊玛堪的抢救、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2016年524日下午,习近平在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观看伊玛堪说唱教学。


近年来,黑龙江省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规划。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伊玛堪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为伊玛堪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免费体检一到两次,了解传承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努力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时建立有效的传习机制、管理督促机制和考核机制,要求传承人切实担负起保护传承的责任。

传承需要适宜的场域和平台。

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利用3座伊玛堪传习所开展传习工作,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和社区合作,将伊玛堪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同时在同江市区设立“中国东极·赫哲故里”国家级赫哲族文化产业示范区,建立赫哲族婚俗基地、演艺舞台、婚俗广场等,组织编创人员以伊玛堪故事为主线创作歌舞剧、音乐剧等在此演出。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激发传承人和学员的传承热情。

▲葛玉霞在深圳紫禁书院表演赫哲族“伊玛堪”世界级非遗项目


传承还需要加大传播力度、扩大传播范围。

省非遗中心创新传播式保护方式,和望奎县文广新局联合推出了原创结合剧目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黑龙江省、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演出80余场,并获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最高奖最佳剧目奖。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策划,同江市政府监制,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创作的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于20177月首演成功,同年9月,该剧赴哈尔滨参加第三届辽、吉、黑、内蒙古四省区优秀戏剧展演,获优秀剧目奖,并于2017年底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伊玛堪。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伊玛堪传承保护活动激发了赫哲族各区域、乡村开展以生态旅游、文化保护为前提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歌舞剧《拉哈苏苏》


伊玛堪保护一直坚持多种方式结合,既有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还有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等。

近年来,伊玛堪静态保护成果斐然,目前已建立了全面反映伊玛堪基本面貌的信息资料档案库,录制了3集电视专题片《永远的伊玛堪》,同时完成了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式保护工程专题片。2014年,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编纂,前后历时三载而成的《伊玛堪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集成》为三卷本,分绪论和七个篇章,共收录伊玛堪说唱48部,图片300余幅,总计230余万字,比较完整、客观、系统地反映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全貌,收录了诠释伊玛堪说唱传承区域、代表性传承人、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濒危状况及抢救保护的重要理论学术论文。此外还出版了《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敖其湾回响伊玛堪》、《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萃》、《赫哲族伊玛堪语言教程》等多部书籍。



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



在说唱传播方面,赫哲族伊玛堪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家族传承就是传承人会说唱的赫哲族伊玛堪是从家族内部上辈亲人那里传承下来的。社会传承是传承人会说的赫哲族伊玛堪是在社会上各种活动时与人接触中学来的。

伊玛堪歌手,是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的人,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近百年来赫哲族人中著名的伊玛堪歌手有:莫特额、比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周令额、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葛毕氏、葛长胜、吴连贵、吴进才等。

20世纪30年代,赫哲族差不多都会说唱赫哲族伊玛堪。好多全家都是歌手,而且一家一个调。他们对赫哲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过去赫哲族家庭里的孩子自幼就接受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用故事里英雄(赫哲族语为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及伙伴们同困难做斗争。长期熏陶下,学会了不少的赫哲族民间文化艺术,说唱技巧提高,逐渐成为传承赫哲族的一个说唱歌手。

据民族学者调查,20世纪50年代会唱伊玛堪的歌手还有10多位,但20世纪60-70年代会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人少了很多,擅长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仅有三四人。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仍能说唱伊玛堪的歌手有5位,分别是葛德胜、尤树林、吴连贵、董风喜和尤金良,他们也仅是在专家采访时,应邀说唱一些赫哲族伊玛堪的片断,而历史上曾大量出现过的长篇赫哲族伊玛堪音乐已全然销声匿迹了。21世纪以前,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全部离世,真正意义上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已经没有了,仅剩几位能复述出一些简单赫哲族伊玛堪故事梗概的老人,其年龄也都在七八十岁。截至2017年,不仅没有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即使是会赫哲族语言的人也少之又少,能听懂并会说赫哲语的老人已经很少。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赫哲族伊玛堪的非遗传承人



伊玛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宝臣(中)等在第二届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大会上进行非遗展演

吴宝臣,男,赫哲族,1960年生,黑龙江同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政府退休干部。自幼跟随祖父吴连贵、叔叔吴明新学习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主要演唱伊玛堪片段中的“撵鬼歌”“祝福歌”。

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在表演伊玛堪说唱


吴明新,男,赫哲族,1937年生,黑龙江佳木斯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原佳木斯铁路行李处车站行李员。自幼跟随父亲吴连贵学习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其说唱口齿伶俐、清楚,曲调动听,并在原来的曲调上进一步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代表作品有:《美丽的姑娘》《赫哲莫日根》《被遗忘了的网滩》等。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吴宝臣的爷爷吴连贵是赫哲族的民间艺人,在国庆30周年时,还应邀到人民大会堂进行过表演,虽然爷爷从来没特意教过他,可吴宝臣从小耳濡目染,偷偷学会了伊玛堪,现在成为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说已经批下来了,到11月份就能下发。”

“赫哲族没有文字,但是有语言。赫哲族的语言就是通过伊玛堪口耳相传的。伊玛堪就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百科宝库。”伊玛堪主要说唱古代部落战争、宗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美丽富饶的家乡,表现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反抗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讲述神怪,描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

“这么好的东西现在却很难找到人学。家族里的孩子不大愿意学,想想也是,这个不像英语、日语、俄语,要考试学好了也可以出国。”了把伊玛堪传承下去,53岁的吴宝臣在今年召集了13个被他称为“赫哲族精英”的族人,成立了伊玛堪艺术团,“你们要是有什么活动,可以邀请我们去表演正宗的赫哲族伊玛堪。”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现在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旅游旺季时伊玛堪艺术团就可以靠为游客们表演伊玛堪的收入,来支付日常费用。“艺术团就靠我们自己撑着。淡季就不大行了,我在村头刚开了家饭店,团员们都在里面工作,靠饭店的收入支出淡季的费用。”

“只能这样了,赫哲族是个小民族,一共也就四千来人。我成立艺术团的初衷就是想把赫哲族语言能够传承下去,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

因为了解薪火相传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吴明新专注于向年轻人传道授业。10年里,已有200多人跟他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员是汉族。这些培训课程不收取学费,受到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

与此同时,吴明新经常重温前辈赫哲人留下的伊玛堪录音资料,并与其他传承人进行交流。他说,作为传承人,就是要“不断学、不断教”,才能让这门艺术不失传

作为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64岁的尤文凤经常用赫哲语与吴明新进行交流。对于伊玛堪,她也十分痴迷。即便是在旅途中,她也要随身带着伊玛堪资料进行译编,随时为教学作准备。

   

▲尤文凤为赫哲族孩子讲解伊玛堪.李鼎仁 摄


在尤文凤看来,对伊玛堪的传承,“一时不能闲着,一刻不能停”。目前,她有20多个赫哲族学生,她的目标是尽快让这些学生达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平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还看到过以前赫哲人打猎、捕鱼的场景,我要很用心地把这个民族的民俗生活纳入到伊玛堪中才行。”尤文凤说,一个民族留下特色文化实属不易,她想为古老的伊玛堪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八十年代赫哲族人制作鱼皮的情景(尤俊生提供)

下一篇:古琴艺术
上一篇: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