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

2024-05-30
0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艺术基本信息介绍


古琴艺术由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构成。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这些琴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离别、痛苦、爱情、喜乐、悲伤、愤慨,以及历史故事、诗情画意、自然风光等等。

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乐器,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古琴的由来与发展


  • 开创

关于琴的创始者,总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有专家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

  • 先秦时期

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 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由于"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 汉、魏、六朝时期

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就是这个时期的琴人代表。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汉朝时期出自《白虎通义》"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


  • 隋唐时期

文人琴家大量参与琴曲创作,使琴曲创作及演奏技法不断提高,同时也推进了斫琴工艺的发展。唐代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为最,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或"雷公"。

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 宋代时期

由于皇室对琴文化非常重视,统治阶级的提倡,再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这就使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也称为"官琴"。宋琴的外型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变得较扁,形成"唐圆宋扁"之风格。


  • 明、清时期

琴界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如金陵派、虞山派、广陵派、泛川派、九疑派、诸城派、梅庵派等。

明代帝王经常组织大批造琴,出现了一些斫琴能手,他们与其它工匠一起,成百上千地为官方造琴。


  • 清末与民国年间

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本土文化的打击增大,使古琴音乐逐步濒于绝灭。


  • 新中国成立

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工作,使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得到保护,并录制了一批珍贵的音响数据。如《广陵散》《幽兰》《胡笳十八拍》等,使绝响的优秀琴曲重发妙音。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琴器特点


  • 古琴构造

长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美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 声音特点

古琴有"太古之音"、"天地知音"的称号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以"静"为主要特点。

这里的"静"字,一指抚琴时安静的环境,二指抚琴时安静的心境。

  • 琴曲代表

《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酒狂》《离骚》《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归去来辞》《碣石调˙幽兰》《文王操》《普庵咒》《良宵引》《忆故人》《欸乃》《高山流水》

下一篇:格萨(斯)尔
上一篇:赫哲族伊玛堪